我的母亲随笔

时间:2025-05-01 14:05:58
我的母亲随笔

我的母亲随笔

我的母亲随笔1

我离开家很久了,便想家了。在这个繁华而喧闹的城市中,再也没有看见故乡那广阔的原野和那静静流淌的湖水,只有忙碌和名利占据我原本平静的心。每当漆黑的夜晚,月亮撒下皎洁的清辉,总是勾起我的思乡之情:思念故乡那皎洁的圆月,思念故乡那静静的湖水,思念故乡那亲爱的母亲!

故土是母亲一生的世界,而我是他心中的唯一。我家在洪泽湖畔,自然靠捕鱼种地为生。父母亲总是起的很早,他们急急忙忙地吃些饼喝些茶,就穿上皮靴,扛着捕鱼的工具,在黎明前就出发了。有时,我也会被从梦中叫醒,帮助他们拿些东西。在弯曲的小路上,我都走在父母中间,因为,我怕传说中的“鬼”。听着路边野草里的虫鸣,望着空中亮晶晶的星星,甚是安详。和煦的风带着湖水的气息吹拂,给我带来清新的感觉。小船发出的声响打破黎明前的寂静,我目送小船,渐渐远去。

炎夏,正午的太阳,高照。大地,被晒热了。庄稼的绿叶都卷起来了。别人的父母都在家里乘凉,而我的父母还在湖中没有回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皮肤,黑了。皱纹,深了。默默中,她失去了少女是的光彩。她不为别的,只是为了生命中的我,为了这个并不富裕的家!

海有多深,山有多高,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母亲脸上的皱纹非海之深可比,母亲身后的背影非山之高可比!

我有个妹妹,她的个子却比我高,母亲总是在我们玩的时候叫我们学习,她说:“要想过好日子,只有努力好好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她的话总是重复一便又一便,可很多时候,我们却感到厌烦。母亲没有富有哲理的语言,却用不住的唠叨来表达自己对我们的爱意!

每次母亲买东西回来,总要分给我多一些而妹妹少一些,因此,妹妹经常说:“母亲偏心,重男轻女。”我也同意,也许这就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思想吧,根深蒂固的思想,要改变真的很难。

如今,我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离开了为我辛劳一生的母亲。也许我将来还会飞的更高,走的更远,但是,飞的再高,也带着我母亲的慈爱;走的再远,也留着故乡的气息。

在我城市的梦里有我的故乡,在我故乡的梦里有我的母亲;在我母亲的身上有流不尽的汗水,说不尽的爱!

我的母亲随笔2

在这个世上,有一个人,她不求回报,默默的为你付出着,只为你能幸福。

在这个世上,有一种爱,她不求感激,无私的让你索取着,只为你能快乐。

这个人就是——母亲。

对我这一个孩子来说,母亲就是我最爱的人,我的全部。

母亲,每天都在天刚亮的时候,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做起。我从不知她究竟坐拉多久。在我醒来的时候,当然早已准备好啦早餐等我开饭。也许人们都认为这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可我却不这样认为,这也这是每一个母亲天天做的最平常,可这最平常的事,却可以让每一个能观察这一切的孩子充满动力。

在一个完美的家庭中的我,也有犯错的时候。可总是在经过父亲严厉的教育后,而母亲还给我改正的机会,让我重新恢复动力。

说实话,我的母亲教给我的最重要的是待事的好脾气。我的大娘是一个比较自私的人,而且好像还跟我的母亲天生不和似的,一点小事就对我母亲大呼小叫,只有有事要我们帮忙时才会给我们个‘甜枣吃’。记得胡适先生曾经说过‘世间最可恶的是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界上最下流的事莫如把一张生气的脸摆给别人看。这笔打骂更难受。’记得那时在大年初一,母亲到大娘家拜年,想借大年初一这个喜庆的日子,来缓解一下我们两家的矛盾,以为大娘在这个喜庆的日子会不提不开心的事,可是事事不尽人愿,没提是没提,可是那也不给母亲好脸色看一只摆这个生气的脸。虽然我母亲有心脏病,但母亲却一直保持着一个笑脸。想着用笑脸去掩盖这一切。可身为他的儿子,我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她是多磨的伤心啊!

我的母亲始终也是一个女人,他也有脆弱的一面,在实在忍不住的时候,却也只是到我奶奶家哭一下,回来却还是对我说要我跟大娘家搞好关系,他们那不好那也只是他们长辈的事。

如果我有一点好脾气的话,我都要感谢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随笔3

人们喜欢逐水而居,世界上很多城市都依水而建。是的,一座城市,可以不依山,却不能不傍水,就像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少几根骨头几斤肉,却不能没有血液。

打开祖国的版图,洛河,没有长江“浩浩荡荡,横无涯际”的恢宏磅礴,也没有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波澜壮阔。她,在华夏林林总总的水系中不突出、不张扬,甚至似乎有些卑微,有些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在洛阳人的心目中,她绝不逊色于任何一条大江大河。因为——她是我们的母亲河。

这条母亲河,有着母亲一样的坚韧。

洛河,发源于华山南麓,一路走来,到巩义洛口汇入黄河。洛宁长水以上,穿山越壑,百折不回,“导众谷,汇群壑,经华南,逾熊耳。历千山而成聚,合百源以为宗”(清·袁良谟《洛水赋》)。

笔者曾溯水而上,到陕西洛南县寻访母亲河的源头,终因天公不作美连降大雨而未能如愿。听当地人讲,在洛河源头,山上绿波翻涌,谷底水声震耳;头顶巉岩突兀,藤萝倒垂,奇树悬壁,万木葱茏。洛河,就是从这曲折幽深的深谷险隘中奔涌而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条母亲河,有着母亲一样的神韵。

大川东去几千秋,百代兴亡一水流。“河图洛书”的美丽传说,演绎出泱泱中华文明,孕育出东方文化的智慧,让龙的传人魂牵梦萦。宓妃之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难怪大才子曹植感叹“华容婀娜,令我忘餐”。他们人神之间浪漫美妙、令人怅惘的交往传说,千百年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大运河,从这里沟通南北;丝绸之路,从这里迤逦西行,走向世界另一侧的文明;天津桥下,桨声灯影,“空阔境疑非下界,飘飘身似在寥天”(白居易《晓上天津桥闲望》)……

这条母亲河,有着母亲一样的无私。

我的思绪穿越时空,回到童年那不堪回首的年代。每到春天,面对饥荒,洛河就像母亲一样敞开胸襟,拥抱着面黄肌瘦的儿孙。洛河滩就像母亲干瘪的乳房,河边的水芹菜,滩涂上丛生的茅草根儿,还有那刚刚露出嫩芽就被人们捋得精光的柳叶……一向慈爱、慷慨的母亲,倾己所有,拿出食物让人们果腹。此时,哦,我的母亲河,本有着坚毅刚强的性格,也忍不住泪水潸潸。那日夜哗哗流淌着的,分明是她泣血的泪水。

曾几何时,对于母亲河,糊涂的儿孙竟一味地索取。在有的河段,河床被挖得千疮百孔,惨不忍睹;在有的堤段,堆积的垃圾弄脏了母亲河的颜容;在沿线,有的开矿者、有的办厂者、有的居住者,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进河里,污染了母亲河的乳汁。我们仿佛看到母亲那疲惫不堪的身影,仿佛听到母亲那不堪重负的呻吟。

让我们感到心安的是,这些年来,上游的几个县城,都建起了滨河公园;碧绿如茵、花团锦簇的洛浦公园,从市区段不停地向东延伸,给母亲河戴上了瑰丽 ……此处隐藏15058个字……一件。母亲知道妻喜欢有个性的衣服,但有时还是拗不过那些软磨硬泡的劝说,做上一件与妻款式一样的服装来。因为母亲的手艺出名,二十年前,母亲的徒弟就已经突破五十人。那时,乡里的一家麻袋厂倒闭了,家里便一下子像开了工厂,收了将近二十个徒弟。客厅两排,房里也尽是踏缝纫的嗒嗒声。母亲俨然是一个教授,穿梭于嗒嗒的机声里,穿梭于银铃般的笑声里,示范、指点,充满着难有的自信与成就感。

母亲就爱做衣服这个行当,也只习惯于做衣服这个行当,家务活很不在行,烧饭、洗衣、收拾房间,远远比不上一般的家庭妇女。因此,奶奶常常将她的衣服洗净、晾干,家里的三顿,都由奶奶包办。于是,奶奶一边忙碌,一边念念叨叨。母亲稍有不是,便挤鼻子弄眼。母亲有时从集市上带回一些海货,奶奶更是大声呵斥。于是,母亲到也埋头麻利地处理这些新鲜的鱼虾。然后,在席间夹着这些海鲜往我们这些已经逐渐长大的孩子们碗里放。奶奶则斜着眼,不时地插上一句:“孩子们不长手吗!你夹了干什么!”母亲装作没听见,又夹着往奶奶碗里送。奶奶此时的嘴翘得老高,夹起母亲刚夹来的菜送到盘子里,然后悻悻地说:“我有手!”母亲默默地吃着饭,我们也默默地吃着饭,菜,专拣妈妈的海鲜。我并不是特喜欢吃海鲜,但我觉得多吃些,妈妈心里会舒服。

母亲的农活也很不在行,且干起农活来,体力不支。于是,父亲常在我的耳畔埋怨:“屋里屋外,我一个人操劳。你妈妈田里的活计一样都不做!”“妈大忙时不也做吗?再说,她白天裁了衣服来不及做,晚上还要做到很晚。可那时,你们已经睡三四个小时了!”我反驳道。“不种田,也不知饭哪有得吃!”奶奶站在灶边气呼呼地说,且脸拉得老长老长。“家里的家用都是我辛辛苦苦挣来的,就看不见她的钱,也不知她能挣几个钱!”父亲又指着家具什么的鄙夷地说。其实,我已经长大,我怎么不知道呢?父亲挣的远不如母亲,可父亲就爱面子地常常埋怨着,而我却从没有听母亲拿父亲的收入作比较。

有时,我真想与他们狠狠地吵一架,以发泄我心中的郁闷和我母亲的压抑与委屈。但我又不想看到奶奶那伤心的脸。奶奶也不容易,从与大爷爷分了家之后,我们家是一贫如洗。后来,家被日本鬼子烧得精光,只剩下藏在沟边草丛里的一个米缸。再后来那个饥荒的年代,奶奶的小儿子庚宝儿因患痢疾没有钱医治,七岁那年便夭折了。奶奶和爷爷拉扯着父亲,从四面芦苇帐网的三间茅屋到三面土墙一面砖墙的拍屋(一种用麦秸盖的,屋顶突起,造型很美的草屋),再到与我的父母亲一起树起的楼房。虽然,我家的那楼房现在已经落伍了,但在二十多年前,在我们乡可是凤毛麟角的。我从小就与奶奶睡在一起,直到十六岁那年上师范。虽说在我学习最紧张的时候,奶奶和父亲仍要我剥棉桃到深夜,只有母亲放下手中的活计代替我剥棉桃;虽说奶奶已经睡去仍舍不得那亮到半夜因我熬夜读书而耗去的四十瓦的电费,但她总是我的奶奶,毕竟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我不想看到她伤心的模样。但,我委屈了我的母亲。

母亲的辛苦,不止于手艺的繁忙,不止于家庭里受过的种种委屈。外公外婆常年生病,母亲每次从小镇上回家吃饭,总要路过,不是带点食品,就是买来药品。料理好他们后,才回家。也许是这个缘故,奶奶和父亲很有看法。母亲姐弟三个,外公外婆倾其所有,让舅舅上学,姨妈和很有天资的母亲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不知是什么原因,舅舅对外公外婆很不好,生病住院开刀还是父亲、姨妈,特别是我的母亲料理,有时我与妹妹也帮着跑前跑后,可是就迟迟不见舅舅的踪影。有一次,外公开刀,打电话到在乡政府工作的舅舅签字,他就是说工作繁忙,是我追到乡政府,等了一个多小时,才把他请到医院。幸亏外公命大福大,活到八十多岁,才将自己积攒的三千元钱留给了舅妈,撒手人寰。外公去世前,奶奶、父亲、舅舅几乎是站在同一战线上,外公去世后,奶奶、父亲也开始责备起舅舅来,小气、不孝顺,连自己在别人前的脸面都不顾。但仍然责备母亲,责备她不能及时回来吃饭,责备她辛辛苦苦服侍外公外婆,外公居然一分钱都没有留给她。但分明同情起我的母亲来。

生了甲状腺之后,我终于将父亲和奶奶召集到一块儿:“不管怎样,妈妈已经生病了。”我尽量用中性的语言阐述着家的概念,“无论是饮食还是心情,都会影响她的身体的恢复。我们远在县城。妈妈生病了,你们肩上的担子最重。她病重了,首先是你们,都不会有舒坦的日子。”奶奶沉默。父亲开口了:“放心。吃的随她。”然后,又转过脸对奶奶说:“随她。有事没事,你在她面前少罗嗦。”奶奶把脸转过去。我将父亲叫到一边:“奶奶的脾气你知道。可我也只有这一个妈妈。……”我说不下去了。“你奶奶都这么大年纪了,脾气难改呀!”“但,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呀!你不能左右家庭,谁来支撑这个家庭?”父亲点点头。

后来,母亲又要与别人合开布店,兼做服装。我劝她别辛苦,后来又想想,母亲不能静,静下来,相反烦恼会涌上心头。“只是,别太辛苦了!”“这我知道。身体不好,你们也遭罪!”

母亲开布店有一年了,生意挺红火,每天很晚才回家。但晚上回来绝不会熬夜赶衣服了,饮食上也不省,瘦肉、鱼虾、鸡蛋是家常便菜,高血压、糖尿病也得到了很好地控制,家里也常常听到了笑声。虽然也零星地听到奶奶与父亲的责怪,但基本上在背地里。父亲有时也开始纠正奶奶的言辞,奶奶也开始微笑着面对了。有时烧好的鱼肉,还让母亲端上一碗捎给外婆。

一次,大概是中秋节吧,我们回到了老家。我和妻已经准备休息,母亲走了过来,拿出了厚厚的一叠钞票:“这是一千块钱。我今年的收入不错。你们买房子还欠钱,我又不能给你们去烧饭。这钱就算我给你们请保姆吧。”

“不!不!这样可不行。你身体不好,还要吃药。我们收入还不错,用不着你再操心!”我连忙坐了起来。

“吃药的钱我足够了,反正有多少将来都是你们的。”母亲转身走了。

望着母亲的背影,我一阵辛酸……

窗外,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昏暗的路灯下,妻已经回来了,心里一阵欣喜。

我的母亲随笔15

这是父亲的网名,他曾言笑着说起过自己堪比黄花老朽,不比当年了。

我能听的出自嘲之中的那份慨叹。诺诺嘴唇,却终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的话语。他望着远山,望着深空,我循着他的目光而去,蔚然之中契合着的侠骨柔情。我甚至听到了古笛奏起,听到了英雄舞剑的激昂之音。在我心中,英雄未曾改变。

或许每一位儿子与父亲的感情都不及母亲那般显而易见,如同炉灶中的烈焰,炙热着,只有彼此心照不宣。岁月波澜人生得失难全,风尘铺满挥剑愈斩愈烈,道路维艰踏出阳关大道,再度回首,亦或还未来得及仔细打量,日光便透过窗子,感受到了,温暖的感觉。

光阴不减,催人生老,想起之前的时光,我总会佩服我的父亲。他是历经过磨难的汉子,他挺过了常人难以逾越的苦痛。而今岁月更替,有时我独坐一处也会不免慨叹。感谢苍天眷顾,感谢身边亲人友人的照顾,感谢母亲的悉心陪伴,感谢父亲的坚强与执着。

父亲走在前面,我跟在身后,我习惯看着他的背影,踏实自然。在黎明或午后。

从父亲的身上,让我看到儿时美好光阴的掠影,看到了一个钢铁汉子的形象。不论时光荏苒岁月再过几轮,不论黄花再开几季,父亲,巍峨如山,不动自威。是引领我一生的航帆。

《我的母亲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